English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我国环境教育

2000-10-11 来源:光明日报 王万轩 赵子龙 我有话说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它与传统的发展观比较,不仅注重经济的发展,更注重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可持续发展主张以发展主体为中心,通过人的素质潜能的全面开发,在满足自身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同时,求得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持续发展,最终达以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它的实现有赖于社会各界和全体公民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而公民参与可持续发展事业的基本前提是必须有足够的思想认识和相关的知识和能力。但目前我国公民的科技和文化素质总体水平相对偏低,环境观念和环保意识十分淡薄,多数公民对我国人口众多、资源人均占有量较少、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基本国情缺乏深入的了解,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重程度和危害性认识不足,凡事过多地考虑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忽略国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因而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与环境保护相悖的事情。还有些公民其实正在遭受环境危害带来的痛苦,但由于缺乏基本的环境健康常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对发生在身边的环境问题仍然是不闻不问,任其发展。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公民的环境意识直接导致了我国环境现状的形成,影响了环保工作的进展。开展全民性的环境教育可以在短期内迅速对公民普及环保知识教育,提高公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使他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依法享受环境权益的同时,自觉履行环境保护的义务。

今年3月13日,在中央举行的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江泽民总书记特别强调:“人口、资源、环境三个方面的工作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领导,协调各有关部门、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搞好这项工程”。笔者认为,这三项工作搞得如何,关键在于基层领导干部和地方政府部门的决策者。这是因为,领导干部的知识水平和决策能力,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地区生态环境的整体状况。如果他们真正能够从思想上对这三项工作有足够的认识,就会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大局出发,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近期和长远规划作出科学的决策,会有益于当地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反之,就会受一时的经济利益驱动,违背生态环境发展的自然规律,甚至违背国家有关的政策和法规,做出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蠢事。事实表明,近年来各新闻媒体披露的一些地方发生的诸如滥伐森林、乱挖滥采矿产资源、乱石耕地等一系列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资源的典型事件,大多直接或间接涉及到基层的一部分领导干部。有些领导干部自己虽没有上述违纪行为,但由于急功近利意识作祟,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严重,对当地一些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得经济暂时发展的错误做法基本上是放任自流,有时甚至会替肇事者开脱。因此,我们在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普遍宣传教育的同时,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做好的地方领导和基层干部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他们对环保工作的和使命感,努力提高他们的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使他们充分依靠科学技术在搞好环保工作的前提下带领群众发展地方经济,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主一方。

尽管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对公民进行环保知识教育和政策法规宣传中做出了不少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现阶段我国环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各级学校作为我国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对学生进行环境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方面显得力度不够。虽然多年来中央一再要求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两史一情教育,实际上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不可能把这些工作放到比升学考试更重要的位置。其次,社会性的宣传教育工作还不够深入,主要表现在这类活动的开展仅限于政府某些部门和某些特殊的日子,而且形式上多以城市街头宣传和领导电视讲话为主,实际工作没有深入到基层、深入到农村,往往是上面轰轰烈烈,下面无动于衷,因而收效不甚明显。鉴于此,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这一关系国计民生、造福子孙后代的活动。土地、环保、林业、计生、教育等主要职能部门在做好各自工作的同时,科研、医疗、文艺、新闻各部门要给予密切配合,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群众乐于接受的宣传教育方式,把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送到基层、送到农村、达到家喻户晓、老幼皆知。

(作者单位:河南周口教育学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